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系列措施推动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
农村改革率先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小岗村萌芽并推广至全国,彻底打破集体生产模式,赋予农民经营自主权,解决温饱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承包经营责任制覆盖超八成国营企业,激发企业活力。对外开放采取从点到面策略,1980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梯次开放格局,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推动外资经济与本土经济融合。
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与政社分设,至1984年底全国基本完成改革,打破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1980年***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需明确党的领导地位与职能划分,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调整,优化机构设置与决策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1992年***南巡讲话为市场化改革定调,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目标,政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束缚,构建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障。中央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升级为委员会),***总书记亲抓改革落实,以法治化与制度化统筹改革进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方位开放格局,从企业自主权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开放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其系统性、深层次、历史性变革塑造了中国现代化路径,持续释放发展红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仍需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合作,以党的领导确保改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