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三个月在农历中分别称为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合称“三春”。这一传统划分源自古代历法,既体现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也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
-
孟春(正月):作为春季开端,孟春对应立春至惊蛰节气,象征万物萌发。古诗词中“孟春阳气应,万物发华滋”生动描绘了此时生机渐显的特点,民间亦有“春打六九头”的农谚。
-
仲春(二月):涵盖春分前后,是春季鼎盛期。此时草木繁茂,被称为“酣春”或“艳阳天”,如贺知章笔下“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柳色,以及花朝节等民俗活动,均体现仲春的活力。
-
季春(三月):临近立夏,又称“暮春”或“晚春”,气候温暖、百花竞放。古人以“蚕月”“桃月”等别称呼应农事与自然景观,如“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暮春景象。
这一分类不仅指导农事,更融入文学与民俗,成为中华时间智慧的重要载体。若需进一步了解节气或雅称,可延伸查阅相关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