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保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政策法规保障与公众参与,能够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不仅提供栖息地,还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及固碳减排。恢复退化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网络,是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稳定的关键。例如,中国通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使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连续增长,大熊猫等旗舰物种实现种群恢复。
野生动植物保护需聚焦旗舰物种和极小种群拯救。以滇金丝猴、朱鹮等濒危动物为例,依托人工繁育、野化放归与栖息地廊道建设,其种群数量显著回升。需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严控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并借助智能监测技术提升保护效率。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与可持续利用也为物种延续提供储备。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依赖政策法规支撑。通过建立“昆蒙框架”对接机制、完善生物安全法及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生物多样性目标融入城市规划、农业政策与产业规划。例如,某地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同步发展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公众参与方面,教育宣传提升环保意识,科技手段如监测APP助力全民监督,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保护网络。
生态保护需系统推进三大维度:构建生态屏障、推动物种恢复性增长、完善制度保障与全民行动。未来需深化国际合作,平衡开发与保护矛盾,方能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取得持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