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气通常出现在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续约20-30天,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具有高温高湿、阴雨连绵的典型特征。
-
时间范围与区域分布
梅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一般从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部分年份可能提前至5月底或延后至7月下旬,但核心时段仍以6-7月为主。 -
气候特征与成因
梅雨由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对峙形成,表现为持续阴雨、湿度极高,雨量可达200-400毫米。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得名“梅雨”;又因物品易霉变,也称“霉雨”。 -
年际差异与异常现象
梅雨存在显著年际变化:正常年份持续20多天,但可能出现“早梅雨”“空梅”(无持续降雨)或“特长梅雨”(如1954年持续60天)。这类异常与大气环流调整密切相关。 -
生活与农业影响
梅雨利于水稻等作物生长,但易引发洪涝;同时需防潮防霉,避免衣物、家具受潮损坏。民间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生动描述了其持久性。
提示:梅雨具体时间每年略有波动,建议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入出梅预报,提前做好防雨防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