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脊梁》观后感
《共和国的脊梁》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切入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卓越贡献与精神风貌。通过观看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科技报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奋斗历程
钱学森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目睹祖国航空事业的落后,立下“航空报国”的誓言。他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历经艰难险阻回国,为我国导弹与原子弹研发推进了至少二十年。剧中通过对话和场景重现,展现了他在美国面临的种族歧视、学术压力,以及回国后为突破技术封锁所展现的坚韧与智慧。
二、科技报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钱学森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更是整个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代表。他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这种精神在新中国科技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使我国在航天、核能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在学业上要勤奋刻苦,勇于探索创新;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共和国的脊梁》通过钱学森的故事,诠释了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它提醒我们,国家的繁荣离不开科技支撑,而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核心动力。我们应以钱学森为榜样,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