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在寒冷环境下确实会减少或停止下蛋,核心原因是低温导致营养优先用于维持体温而非产蛋,且光照不足会抑制卵巢功能。 通过科学控温(18-26℃)、延长光照(14-16小时/天)及调整饲料(高蛋白、高钙)可有效缓解冬季产蛋下降问题。
-
温度是产蛋率的关键因素
当环境温度低于7℃时,蛋鸡的产蛋量会显著下滑。鸡在低温下需消耗更多能量维持体温,导致用于形成鸡蛋的营养不足。理想鸡舍温度应保持在18-26℃,20℃时产蛋效率最高。极端低温(如-9℃以下)甚至会导致冻伤或停产。 -
光照时长直接影响卵巢刺激
冬季自然光照时间短,会抑制鸡体内促性腺激素分泌,进而降低产蛋率。人工补充光照至每天14-16小时(如白炽灯),并固定开关灯时间,可维持正常产蛋节律。 -
饲料调整可弥补营养缺口
寒冷季节需增加饲料中能量(如玉米、豆油)和蛋白质(面包虫、动物内脏)比例,同时补充钙质(3.2%-3.5%)以改善蛋壳质量。添加维生素D有助于磷钙吸收,预防蛋壳变薄。 -
减少应激与疾病风险
冬季需避免突然换料、免疫注射等应激源,定期消毒鸡舍以防禽流感等疾病。冷应激还会削弱免疫力,可通过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并保持合理饲养密度。
总结:冬季养鸡需综合调控环境与营养,重点关注温度、光照和饲料三要素。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如加厚垫料、密封漏风处),能显著减少低温对产蛋的影响。若管理得当,鸡群仍可保持较高产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