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零度的标准值存在两个常见数值:-273.15℃和-273.16℃,差异源于国际温标定义的不同基准。 前者以水的冰点(0℃)为参照,后者以水的三相点(0.01℃)为基准,两者均代表理论上的最低温度极限,但实际中无法达到。
-
定义与科学背景
绝对零度是热力学温标(开尔文温标)的零点,定义为粒子动能趋近于零的状态。根据理想气体定律外推,-273.15℃对应气体体积为零的理论值,而-273.16K(0.01K)是1948年国际计量大会基于水的三相点精确设定的标准,两者差异源于测量基准的微小调整。 -
物理意义与极限性
绝对零度下,分子运动近乎停止,但量子力学表明粒子仍存在“零点能”,无法完全静止。实验证实,接近此温度时物质会呈现超流性(如氦)或超导性(如金属),但受热力学第三定律限制,绝对零度仅可无限逼近。 -
实际应用与宇宙对比
实验室已实现极低温(如170纳开尔文),用于量子计算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为2.7K(-270.45℃),而布莫让星云自然低温达-272℃,仍高于绝对零度。这些极端环境揭示了量子态物质的独特性质。
理解绝对零度的双重数值需结合温标演变与实验物理的进步,其本质是科学探索从理论到精确计量的缩影。 未来,对极低温的研究或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与量子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