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守道义的事例,可归纳为以下五类,涵盖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典型人物与事件:
一、古代仁人志士的坚守
-
晏婴拒收厚礼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面对齐景公的厚金馈赠,以“君命有违,臣不可受”拒绝,强调“诛不避贵,赏不遗贱”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品德。
-
孔子困境中的道义抉择
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困时,曾为生存偷食野菜汤,但获鲁哀公接见后恢复礼仪规范,体现“生存优先”与“道义坚守”的双重标准。
-
荆轲刺秦的侠义精神
战国时期荆轲为刺杀秦王嬴政,明知危险仍赴死,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诠释忠诚与牺牲精神。
二、近现代坚守信仰的典范
-
吴佩孚拒绝伪政权
北洋军阀吴佩孚在抗日战争期间,三次拒绝日本人和蒋介石的拉拢,以“不与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气节。
-
朱自清宁死不食救济粮
抗战时期,朱自清拒绝美国救济粮,签署宣言声明“为中国人民尊严而拒收”,体现民族大义。
三、当代道德楷模的实践
-
环卫工人李守义拾金不昧
广东韶关环卫工人李守义发现老人遗物中的15万元现金后,主动寻找失主,用诚实诠释社会公德。
-
张桂梅坚守教育使命
云南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用微薄工资资助数百名贫困女孩上学,践行“教育救国”的道义理念。
四、特殊情境下的道义抉择
-
苏轼归还祖传老屋
宋代苏轼晚年得知祖传老屋被变卖,主动放弃房契并归还,以仁德化解家族矛盾,体现“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以上事例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坚守道义的多样形式,包括个人品德、社会责任、民族大义及特殊情境下的道德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