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已突破8000万,涵盖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编外人员等群体,这一庞大体系既是社会运转的支柱,也因土地财政缩水、人口负增长等因素面临严峻压力。
-
规模与构成
财政供养人员主要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疗工作者等编制内人员,以及部分编外临时工。其中公务员和教师占比显著,部分省份因退休潮出现“退一补一”的扩招现象,但整体仍存在机构臃肿问题。 -
财政压力根源
土地财政收入占比降至30%-40%,叠加疫情和经济放缓,多地出现“小县大机构”现象——行政支出远超地方财力。部分单位因预算机制浪费资源,进一步加剧负担。 -
改革方向
政府已提出严控财政供养规模,重点压缩冗余编制和领导职数,推动车改等节流措施。未来可能通过优化编制结构、引入绩效评估等方式提升效率,而非简单减员。
财政供养体系需在保障公共服务与减轻负担间寻找平衡,结构性改革将是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