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用水通常属于非居民用水中的建筑用水类别,具体归类依据当地水务管理规定执行,核心用途包括施工、降尘、混凝土搅拌等,具有用量大、临时性、管控严格等特点。
分类依据
工地用水按性质划入非居民用水,区别于生活用水或工业用水。多数城市将其细分至“建筑用水”或“施工用水”子类,需单独申请临时用水许可证,并接受用水总量监控。
主要用途
- 施工基础用水:混凝土搅拌、建材清洗等占工地用水的60%以上;
- 降尘与绿化:通过喷洒控制扬尘污染,部分用于临时植被养护;
- 设备与人员需求:工程机械冷却、工人生活区供水等辅助用途。
管理要求
工地需安装独立水表,定期上报用水数据;部分城市要求配套雨水收集或循环水系统,重复利用率不得低于30%;超标用水可能面临阶梯式加价处罚。
节水措施
优先使用再生水或中水替代自来水;设置沉淀池回收泥浆废水;采用喷雾降尘装置减少水耗;施工方案中需明确节水目标与实施路径。
费用与成本
建筑用水单价通常高于居民用水但低于特种行业用水,部分地区实行季节性浮动费率。节水改造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可降低20%-40%的水费支出。
合理规划工地用水不仅能控制施工成本,更是履行环保责任的关键。施工单位应提前备案用水计划,动态监测消耗数据,结合新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