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地球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的差异有关,具体如下:
-
历法体系差异
农历是阴阳合历,以月相变化(朔望月)为基准,每月约29.53天,一年354-355天;而太阳年(地球公转周期)约365.24天。两者周期不匹配,导致农历与季节逐渐脱节。
-
时间差积累
每年农历比太阳年少约11天,3年累计误差超1个月,需通过置闰调整。具体规则为:
-
每2-3年加1个闰月(如2023年闰二月);
-
每19年共7个闰月,确保与太阳年基本同步。
-
-
置闰规则与调整
-
依据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位置确定闰月:若某年中气落在某月之后,则该月为闰月(如2025年闰六月);
-
闰月可插入一年中的任何位置(除正月、十一月、十二月外)。
-
通过这种“十九年七闰”的周期性调整,农历能较好地保持与季节的对应关系,确保农事活动与自然节律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