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教授确实很累,尤其是知名高校的教授,工作强度远超“996”, 普遍面临超长工时、高压考核、健康透支等问题。数据显示,74.9%的教授每周工作6天以上,36.3%甚至全年无休,日均工作时长超10小时。科研、教学、行政任务叠加,导致身体疾病高发(如高血压、颈椎病)和精神倦怠。
科研压力是核心负担。教授需在“论文、项目、奖项”的考核体系下连轴转,一篇核心论文需数百小时投入,而国基项目申报需数年积累。职称晋升失败或“末位淘汰”风险加剧焦虑,部分高校甚至要求聘期内未达标者转岗后勤。教学任务同样繁重,一名教授可能同时承担6门课,每周20节课,备课、答疑、判作业占据大量时间。
经济压力与绩效挂钩。尽管顶级教授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含科研奖励),但青椒(青年教师)底薪仅六七千元,需靠超额工作量换取绩效。住房、医疗、养老等支出迫使教授“用身体换钱”,自费医疗案例屡见不鲜。学科竞争与排名压力进一步压缩喘息空间,教授需在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输出以维持院校地位。
健康代价触目惊心。62%的教授长期疲劳,颈椎腰椎疾病发病率是白领2.3倍,猝死案例频发(如34岁心梗离世的山东大学教授)。心理问题如失眠、抑郁也普遍存在,部分教授坦言“疲于奔命,精气神耗尽”。
尽管教授享有寒暑假和社会地位,但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现状需谨慎权衡。若追求学术理想且抗压能力强,这一职业能带来成就;若重视工作生活平衡,需做好身心双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