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身份证对照表是早期身份证编码规则的直观体现,其核心信息包含行政区划代码、出生日期(年份为2位)及性别标识,与18位身份证相比缺少校验码和完整年份。
-
编码结构解析
15位身份证由三部分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省、市、区县),中间6位为出生日期(格式YYMMDD,如“670401”代表1967年4月1日),最后3位为顺序码(第15位奇数表男性,偶数表女性)。 -
与18位身份证差异
- 年份简化:15位仅用2位表示年份(如“72”代表1972年),18位扩展为4位(如“1972”)。
- 校验码缺失:15位无校验码,18位末位通过加权计算生成(0-9或X)。
- 顺序码范围:15位顺序码不含百岁老人专用号(如“996-999”),18位取消此限制。
-
实际应用场景
- 历史数据兼容:部分早期系统或档案仍使用15位编号,需注意年份补全规则(默认补“19”前缀)。
- 升级18位方法:通过添加“19”和校验码转换,例如Excel公式可自动实现(如
=LEFT(A1,6)&"19"&RIGHT(A1,9)&校验码计算
)。
提示:当前各类系统均以18位身份证为准,若需处理15位编号,务必核对年份补全逻辑及数据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