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领域腐败问题自查自纠是整治行业乱象、保障患者权益的核心举措,其关键在于通过系统性排查、风险防控和制度完善,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以下从实践要点展开分析:
-
全面覆盖重点环节
自查自纠需聚焦药品采购、销售、临床使用等腐败高发领域。例如,采购环节需核查供应商资质、价格合理性,避免虚高或暗箱操作;销售环节需严查回扣、虚假报销等行为;临床环节需规范处方管理,杜绝不合理用药。通过交叉检查、第三方审计等手段,确保排查无死角。 -
强化风险防控与整改
建立廉政档案和动态监控机制,对重点岗位人员实施“八小时外”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需分类处理:对主动退缴违规所得的从宽处理,对隐瞒问题的从严查处。完善内控制度,如引入电子招标系统、规范佣金发放标准,从源头堵塞漏洞。 -
提升人员合规意识
通过案例警示、廉洁培训等方式增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例如,对医生开展合理用药教育,对销售人员明确合规红线,将廉洁考核与绩效挂钩,形成文化约束力。 -
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
与纪检监察、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共享线索、联合执法。例如,对商业贿赂、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移交司法处理,并通过质控中心定期巡查医疗机构,确保整改措施落地。
自查自纠并非“一阵风”,需转化为常态化监管。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回头看”,结合患者反馈优化流程,真正解决“看病贵”等民生痛点,重塑行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