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具体涵盖知识掌握、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维度,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认知领域目标
以布鲁姆分类学为核心,分为六个层次:知识(记忆基础概念)、领会(理解材料含义)、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拆解复杂信息)、综合(整合创新观点)、评价(批判性判断)。强调从机械记忆到高阶思维的递进培养。 -
情感与态度目标
包括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如柯拉斯霍尔的五阶段模型:接受(感知外界刺激)、反应(主动参与互动)、价值内化(形成个人信念)、价值系统化(建立逻辑体系)、个性化(行为与价值观一致)。 -
动作技能与实践目标
侧重身体协调与操作能力,如基布勒提出的四类技能:全身运动(如体育动作)、精细动作(如实验操作)、非语言表达(如艺术表演)、言语行为(如演讲沟通),适用于职业教育和体育艺术类培养。 -
分层分类目标体系
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要求(如素质教育总目标),到学校、学科的具体目标(如学科核心素养),再到课程与班级的微观目标(如课堂行为规范),形成多级联动框架。
理解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成长的双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