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是可以营利的,但盈利不能用于成员分红,必须全部用于组织宗旨相关的公益事业。关键点在于"营利目的"和"利润分配"的区别——非营利组织通过经营活动获得收入(如捐赠、服务收费、投资收益等)属于合法行为,这与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营利企业有本质区别。
-
收入来源多元化
非营利组织常见营利方式包括:接受社会捐赠、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公益项目收费(如培训、咨询)、资产投资收益等。例如博物馆门票收入、慈善机构义卖商品均属合法营利。 -
严格的利润使用限制
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所有收入扣除成本后的结余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公益目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分配给创办人、理事或员工(合理薪酬除外)。审计时需公开资金流向。 -
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如慈善组织的捐赠收入免税),但经营性收入需按规定纳税,例如民办学校开设收费培训班需缴纳增值税。 -
违规营利的法律风险
若存在虚假公益、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行为,轻则取消免税资格(《企业所得税法》第84条),重则涉嫌非法集资或诈骗犯罪。2023年某基金会就因挪用善款投资房地产被吊销登记。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本质是使命而非手段,合理创收能增强可持续性。建议公众通过民政部"慈善中国"平台查询组织年报,重点关注收支明细与项目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