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画出来”的动画,而是通过3D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影,融合了建模、绑定、特效等现代动画工艺,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美术风格。
-
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建模
角色和场景最初由设计师手绘草图,但最终通过专业软件(如Maya)转化为精细的3D模型。例如,哪吒的肌肉线条和表情细节需调整数千个多边形顶点,确保动态表现力。 -
赋予角色生命力
绑定师为模型添加骨骼和控制器,使角色能灵活运动。片中哪吒夸张的表情和打斗动作,依赖复杂的骨骼绑定系统,单个角色可能需要20天调试。 -
动态预演与特效魔法
动画师先制作动态分镜预演剧情,再通过特效技术(如流体模拟)呈现龙宫坍塌等大场面。电影1948个特效镜头中,部分耗时数月打磨,结合道教文化设计动作。 -
工业化协作与细节打磨
4000多名动画人参与制作,分工涵盖前期设计到后期合成。例如,10分钟打斗场景耗时半年,外包团队反复修改以契合中国美学标准。
这部动画的成功,证明技术手段能完美承载传统文化创意,绝非简单“绘画”所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