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收购台积电的核心原因可总结为政治壁垒、商业不可行性及战略不匹配。台积电的股权结构由欧美资本主导,且其技术依赖美国供应链,收购将直接触犯美国利益;台积电市值远超华为的现金储备,强行收购会拖累华为的全球布局;更重要的是,华为更倾向于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内产业链合作实现技术突破,而非依赖外部收购。
-
政治与股权障碍
台积电的第一大股东为花旗托管账户(持股20.78%),且美国通过《瓦森纳协议》等技术管制手段,严格限制关键设备对华出口。若华为尝试收购,不仅会面临美国政府的直接干预,还可能引发台积电客户(如苹果、高通)的订单流失。台湾地区政策也明确限制大陆企业对台关键技术的并购。 -
商业逻辑不成立
台积电2024年市值超2000亿美元,而华为年净利润不足百亿美元,收购需举债或变卖核心资产。台积电作为独立代工厂,其商业模式要求服务全球客户,若被华为收购,将失去中立性,导致营收暴跌。华为更需将资金投入研发而非高风险并购。 -
技术自主替代路径
华为已通过堆叠芯片技术、联合中芯国际突破7nm工艺,并构建鸿蒙生态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2025年华为麒麟9020芯片性能媲美4nm工艺,证明其技术路线更注重“去美化”而非短期收购。台积电断供16nm以下制程后,华为加速推动国产光刻机与EDA工具研发,进一步削弱收购必要性。 -
地缘博弈风险
台积电近年被迫赴美建厂并接受技术审查,成为美国“芯片霸权”的棋子。华为若收购,不仅面临美国制裁升级,还可能因技术转移限制导致台积电产能瘫痪。相比之下,扶持国内产业链(如上海微电子90nm光刻机)更符合华为长期利益。
华为的选择体现了“技术自主优先于资本扩张”的战略定力。在半导体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收购台积电的幻想已被国产替代的现实取代。未来,华为的突破将更多依赖本土创新生态,而非陷入政治与商业双重陷阱的并购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