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秋(8月7日)后尚未出伏,8月19日(出伏日)才正式结束三伏天。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初伏)起至8月19日止,共30天,属于“母伏”,但极端高温仍可能出现,需持续防暑。
2025年三伏天具体时间分为初伏(7月20-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和末伏(8月9-18日),均固定为10天。由于夏至后第3个庚日(7月20日)入伏,立秋后第2个庚日(8月19日)出伏,三伏总时长由干支纪日法确定,符合“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二庚便出伏”规律。
为什么立秋后仍在伏天? 夏至至立秋间庚日数量决定中伏长短,2025年该周期内恰有4个庚日,中伏仅占10天,末伏需等待立秋后第二个庚日才结束。“秋包伏”现象(立秋在末伏前)可能延长高温周期,出伏后仍需警惕秋老虎反扑。
关于热度,民间依据农历日期称今年为“母伏”(双数日入伏),预示天气较温和;但“晚入伏热死牛”等气候谚语提示高温可能持续。结合近年全球变暖趋势,即使三伏总时长缩短,极端高温概率仍高,建议延续防暑措施。
出伏后天气由热转凉,但湿度变化可能导致体感闷热。注意作息规律、科学补水及饮食调理,安然度过夏秋交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