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造假导致百亿违约
华业资本被骗事件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典型的金融诈骗案例,其核心问题及教训可总结如下:
一、事件经过
-
虚假合同诈骗
2018年,华业资本通过其子公司重庆恒韵医药有限公司伪造对陆军军医大学三大附属医院(一、二、三附属医院)的应收账款和债权,转让给华业资本融资,骗取资金近101.89亿元。
-
关联公司配合
李仕林通过名下医药公司购买上述虚假合同,成为华业资本第二大股东。华业资本基于前期合作放松警惕,继续以自有资金投入相关项目(如重庆长寿湖医养中心),进一步助长骗局。
-
银行与监管介入
除华业资本外,汉口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被卷入,**金额超142亿元。2018年7月,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发现并介入调查,李仕林等人最终被抓获。
二、损失与影响
-
巨额财务损失
华业资本净资产仅5.36元/股(约80亿元),需变卖资产偿还近13亿元债务。2018年财报显示净亏损64.38亿元,触发债券违约。
-
市场崩溃
事件导致华业资本股价暴跌,2019年9月申请破产和解,成为A股上市公司退市案例。
-
监管与法律后果
李仕林因非法制造、出售假发票、合同诈骗等罪名被起诉,涉案金额超百亿。其关联公司和个人均受到法律制裁。
三、教训与启示
-
内控与风险管理不足
华业资本在应收账款管理、合同审核、资金使用等环节存在严重漏洞,未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
-
监管需强化
事件暴露出金融机构对医疗行业投资的尽职调查不足,需完善行业监管政策。
-
投资者需谨慎
华业资本案例提醒投资者需关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业务真实性及行业风险,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受损。
四、后续处理
-
债务追偿 :华业资本成立债务追偿小组,但大部分虚假债务因证据不足无法追回。
-
股权结构变动 :深圳华业发展作为名义控股股东,因质押资产不足被强制平仓,国元证券成为实际控股股东。
该事件成为金融监管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持续引发对上市公司治理、行业规范及投资者保护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