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惊蛇
《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源自南唐时期,通过县令王鲁的案例,揭示了贪官污吏的恶行及其后果。以下是核心信息整合:
一、故事背景
-
主人公 :南唐当涂县令王鲁,贪得无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颠倒黑白、贪污受贿。
-
下属效仿 :其下属主簿等官员见状,也效仿其行径,通过敲诈勒索、搜刮民财获利。
二、事件经过
-
百姓控告 :因长期受压迫,百姓联名状告主簿等官员的贪腐行为,状子递送至王鲁手中。
-
王鲁惊慌 :王鲁粗略阅读状子后,发现控告内容与其罪行高度吻合,意识到若继续隐瞒,可能被朝廷查实,最终惊恐万分。
-
自作自受 :他在状纸上批注“汝虽打草,吾已惊蛇”,表达被百姓揭发的恐惧,最终因心虚瘫倒。
三、成语寓意
-
原意 :比喻惩罚一方而使另一方警觉,现多用于形容行动不慎泄露秘密或意图。
-
引申义 :强调因疏忽导致对方提前防备,常用于警示行事需谨慎。
四、文化影响
-
该故事通过具体案例,生动诠释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成为警示贪腐的经典寓言。
-
成语“打草惊蛇”沿用至今,仍广泛用于文学、政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