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考试》是作家何为于1956年创作的经典散文,通过声乐考生陈伊玲与教授苏林的故事,展现了无私奉献与严谨治学的双重美德。文章以初试惊艳、复试失常的戏剧性转折为核心,揭示陈伊玲因通宵救灾导致发挥失常的真相,最终被破格录取,传递了“德才兼备”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时代精神。
-
核心情节与人物塑造
陈伊玲初试时音色灿烂、仪态从容,复试却声音沙哑,反差引发悬念。苏林教授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她因台风救灾彻夜未眠,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打动了考官。两人分别代表青春奉献与责任担当,形成叙事张力。 -
时代背景与思想内核
作品诞生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呼应“双百方针”对文艺创作的鼓励。文中“台风灾后重建”隐喻国家建设,陈伊玲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苏林对人才的爱惜,共同体现新社会人际关系与价值观的革新。 -
艺术特色与传播影响
何为采用小说笔法,以侧写、比喻(如“亭亭玉立的小树”)增强画面感,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该文被选入教材、改编为电影,并译介海外,成为展现中国道德美学与教育理念的文化符号。 -
现实启示与教育意义
故事超越时代局限,引发对“考试公平”与“品德评价”的思考。当代教育仍可借鉴其“全面育人”理念,强调学术能力与社会责任并重,避免单一标准埋没人才。
这一经典文本证明,真正优秀的作品需兼具思想深度、艺术表现与普世价值。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与审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