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在古代先后属于赵国、匈奴、北魏、辽国、金国、蒙古帝国等政权,其建城史始于战国时期的云中郡,明代由蒙古土默特部建立“青城”(归化城),清代发展为双城格局,最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在阴山南麓筑长城并设云中郡,成为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行政中心。秦汉时期,云中郡是抗击匈奴的前哨,出土的汉代土城遗址印证了当时的军事与民居布局。
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其早期都城盛乐位于今呼和浩特南部的林格尔县,成为北方民族政权的重要中心。隋唐时期,此地为突厥人活动范围,唐朝设立的三座“受降城”之一便在此区域。
辽金时期,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在此设丰州,属西京道管辖,现存的白塔(万部华严经塔)留有六种文字题记,见证多民族文化交融。金朝延续丰州建制,使其成为漠南商贸枢纽。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于1575年筑归化城(青城),明廷赐名“归化”,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与贸易中心。清代康熙年间增建绥远城,形成“归化城商贸、绥远城驻防”的双城格局,奠定了现代呼和浩特的雏形。
从战国边塞到草原帝都,呼和浩特的变迁贯穿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史。如今,这座“青色的城”既是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也是“一带一路”北向开放的重要节点。漫步大召寺或塞上老街,仍能触摸到跨越两千年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