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红是中国分子筛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她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国际前沿的科研突破上,更以培养大批青年人才和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发展著称。她带领团队首创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实现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零的突破”,并研发全球领先的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她坚守“科研报国”初心,培养70余名博士,40余人成为教授;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等荣誉。
-
科研突破改写国际认知
于吉红深耕分子筛材料30余年,突破传统研究瓶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计算机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策略,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2021年,她团队发表在《自然》的柔性固态电解质成果,将分子筛应用拓展至储能领域,厚度仅0.33毫米的“纸片电池”展现巨大产业潜力。 -
育人成果彰显树人使命
她坚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为每位学生定制研究方向,逐字修改论文至深夜。除夕仍在实验室边吃盒饭边指导学生,培养的70余名博士中,超半数成为教授或副教授,形成青年拔尖人才梯队,其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战略视野服务国家需求
作为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她牵头建设4个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平台,聚焦碳中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战略。2022年担任吉林省科协主席,推动科学普及与智库建设,同年代表科教界参与冬奥火炬接力。 -
荣誉背后的坚守精神
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吉红始终自称“普通教师”。她以“大树理论”勉励青年:夯实根基、不追热点,通过学科交叉催生原创成果,这种治学态度成为科技界的标杆。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于吉红用“坚守前沿”与“甘为人梯”诠释了科学家的高度——不仅是学术的巅峰,更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她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厉害”在于让科研与育人同频共振,让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