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红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在分子筛多孔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国际学术影响力以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实践。她不仅解决了分子筛结构设计的国际难题,创制了50余种新型材料,还推动分子筛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突破,同时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体现了科学家与教育者的双重使命。
-
科研创新与学术突破
于吉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分子筛结构设计的“限定禁区法”和局域原子间距规则,突破了特定孔道结构合成的技术瓶颈。其主导合成的JU系列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收录命名,其中羟基自由基加速成核机制的发现发表于《科学》期刊,为绿色合成提供新路径。2021年研发的分子筛基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厚度仅0.33毫米)登上《自然》期刊,拓展了分子筛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边界。 -
国家战略与产业价值
面向碳中和与资源高效利用,她将分子筛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在工业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的技术转化。作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推动我国分子筛科学从跟跑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执教30余年,她培养博士70余名,其中40余人成为教授/副教授,构建了“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实验验证”的分子筛研究体系。通过将前沿成果引入教学,形成“科研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传承吉大化学学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 -
国际声誉与学术引领
担任《美国化学会志》执行主编、国际分子筛协会秘书长等职,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其240余篇SCI论文和全球华人无机化学奖等荣誉,彰显了学术共同体对其工作的认可。
总结:于吉红的院士之路印证了“基础研究—应用突破—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学家成长范式。她的经历提示青年学者:坚守冷门领域、交叉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