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燃油车退市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政策倒逼、技术迭代与市场选择的共同作用:全球碳排放法规趋严迫使车企淘汰高排放车型,电动化技术突破(如5分钟快充、固态电池)彻底解决续航焦虑,而消费者因使用成本低、智能化体验优更倾向新能源车。
-
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
欧盟GSR安全法规、中国国六排放标准等将燃油车技术门槛抬升至多数车企难以承受的水平。例如,保时捷因欧盟法规提前停产燃油版718车型,转而推出纯电版本。政策“组合拳”包括限行限购、双积分考核等,直接压缩燃油车生存空间。 -
电动技术颠覆性进步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40%的固态电池量产,使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比亚迪“兆瓦闪充”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充电效率媲美加油。智能化方面,电动车原生电子架构更适配自动驾驶,燃油车机械结构难以跟进。 -
市场偏好与成本逆转
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41.2%,消费者因电费仅为油费1/3、保养成本减半而转向电动车型。燃油车保值率暴跌至45%,部分德系车3年残值缩水过半,进一步加速市场淘汰。 -
产业链资源全面倾斜
采埃孚停研燃油变速箱,博世转型“智能出行事业部”,车企研发资金80%投向电动平台。传统燃油车产能闲置率超30%,头部车企通过混动技术过渡(如丰田GR性能车系全面混动化),中小车企直接退出竞争。
提示:燃油车退市是结构性变革,但短期内经济型燃油车(10万-15万区间)和豪华收藏车型(如劳斯莱斯)仍存细分市场。消费者购车需综合考量政策风险与技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