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联培项目报名人数少,主要源于其培养模式与传统研究生教育差异显著,且存在学位风险、归属感缺失、高强度科研压力等现实问题。 尽管联培能提供双导师资源、实践机会及潜在就业优势,但多数学生因更看重稳定性、校园体验及明确的职业路径而选择常规培养方式。
联培项目遇冷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学位授予风险:部分联培单位因缺乏独立招生资格,需依赖高校学位授予,若合作机制不完善或考核标准不一致,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 归属感薄弱:学生需频繁切换学习地点,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间流动,易产生“既非在校生也非员工”的尴尬身份,人际关系和学术支持体系断裂。
- 科研强度高:联培单位常将学生纳入实际项目,工作强度接近全职科研人员,但补贴与付出不匹配,部分学生形容为“廉价劳动力”。
- 经济与时间成本:涉及异地或国际联培时,自费承担住宿、交通等额外开支,且学业要求更严格,可能延长毕业周期。
- 导师指导不足:双导师制若沟通不畅,易出现责任推诿,学生面临“两边不管”的困境,尤其当企业导师更侧重项目产出而非学术培养时。
值得注意的是,联培并非全无价值。优质联培项目(如与顶尖科研院所合作)能提供前沿课题、行业资源及就业内推机会,适合目标明确、抗压能力强的学生。建议有意向者提前调研合作单位资质、导师评价及往届生反馈,权衡风险与收益后再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