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是中国千古名山,形成于六七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以雄奇险秀闻名,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大禹曾登临治水,司马迁首次以“庐山”之名载入史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众多名篇,1996年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
地质起源
庐山由远古造山运动形成,经历多次海侵与抬升,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肾形,现存岩石可追溯至元古代震旦纪。 -
得名与传说
古称“敷浅原”“天子鄣”,传说因匡氏兄弟结庐隐居得名。大禹治水登临汉阳峰,崖壁留有“禹王崖”遗迹,徐霞客曾赞其“万层峰色倚天开”。 -
文化地位
自司马迁《史记》记载后,李白、苏轼等1500余位诗人留下诗作,如“不识庐山真面目”“飞流直下三千尺”,成为中国山水诗画发源地。 -
历史沿革
夏商属扬州,秦汉设柴桑县,宋代升星子县并立南康军,近代为避暑胜地,现为世界双遗产景区。
庐山集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于一体,是探索地质演变与中华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