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主要体现在框架构造基础、要素分类及核算范围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框架构造基础差异
-
发达国家
以 支出周期 为核心构造预算会计框架,将预算数与实际支出同步记录。支出周期贯穿财政资金全流程,预算会计仅追踪与支出各阶段相关的交易,非周期性事项不纳入核算。
-
我国
采用 组织类别 划分预算会计分支,不同公共组织(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设计独立会计制度,未形成统一支出周期概念。
二、会计要素分类差异
-
核心要素
三国均包含 资产、负债、收入、费用 四大类要素,但 权益 的定义存在差异:
-
美国FASB:将权益细分为 所有者权益 、 派给业主款 等;
-
IASC:采用 产权 概念替代传统权益分类;
-
我国:使用 所有者权益 作为核心分类。
-
-
动态要素
损益表中的 利润/损失 概念相近,但具体核算规则因准则差异略有不同。
三、核算范围差异
-
发达国家 :预算会计严格区分预算数与实际数,仅记录与支出周期直接相关的交易;
-
我国 :预算会计可能同时记录预算数与实际数,但未明确以支出周期为划分标准。
四、总结
国际预算会计在要素分类上存在一定共识(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但框架构造和核算范围因国家治理模式、会计环境差异显著不同。发达国家侧重支出周期管理,我国则依托组织分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