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犯罪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金融欺诈行为,主要涉及伪造单据、虚假交易、软条款陷阱及多方合谋等手段,直接危害银行、企业和个人财产安全。以下是其核心类型及特点:
-
伪造单据欺诈
通过伪造提单、发票、检验证书等单据骗取银行付款,甚至伪造根本不存在的货物。例如倒签提单、预借提单,或利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使银行在单证表面相符情况下垫付货款。 -
软条款信用证陷阱
开证申请人故意设置隐蔽条款(如“需开证行通知生效”“验货权归买方”等),单方面掌控付款主动权。受害者往往因条款苛刻无法满足条件,导致货款被冻结或货物被提走。 -
虚假贸易与合谋欺诈
- 买卖双方勾结:虚构贸易背景骗取银行资金后逃匿。
- 银行内部串通:开证行与申请人合谋签发无效信用证,或恶意拒付。
- 关联企业套利:利用转口贸易重复开证,掩盖非法资金跨境转移。
-
信用证洗钱
通过高报货值、重复支付或虚报货物类型,将犯罪所得伪装成合法贸易收入。例如利用远期信用证贴现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再以“利润”偿还信用证款项。 -
假冒或作废信用证
伪造知名银行信用证,或涂改过期信用证关键信息(如金额、有效期),诱骗受益人发货或融资。
提示:企业需严格审核交易对手资信、规范信用证条款设计,并借助第三方担保降低风险。银行应强化单据审核与贸易背景调查,避免成为犯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