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十二色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使用的标准色系,其名称和特点如下:
一、十二色具体名称
-
钛白
白色颜料,作为基础色之一,具有高纯度、耐久性强的特点,传统白粉(如蛤粉、白垩)的替代品。
-
藤黄
纯黄色颜料,源自植物海藤树脂,唐代从东南亚传入中国,用于表现金黄色调。
-
朱砂(丹砂)
暗红色矿物颜料,以汞化合物为原料,色彩鲜艳且持久,多用于花卉、禽鸟羽毛等。
-
胭脂
暗红色植物颜料(如红蓝花、茜草),但因氧化易褪色,现多用西洋红替代。
-
曙红
橘红色颜料,象征朝气与希望,专用于国画晨光、云霞等场景。
-
赭石
红褐色矿物颜料,广泛用于山石、树干、老枝叶的渲染。
-
朱磦
橙红色颜料,需单独使用,不可与其他石青类颜料混合。
-
花青
水性植物颜料,色彩滋润可层层加染,多用于山水、人物背景。
-
三青
石青的一种,颗粒较粗,需多次叠加染色,常用于表现青绿色调。
-
三绿
石绿的一种,色彩鲜艳,与三青配合使用可形成层次丰富的绿色调。
-
酞青蓝
蓝色矿物颜料,沉于底层,常与其他石色颜料混合使用。
-
硃砂
正红色矿物颜料,经久不褪,多用于花卉、昆虫等细节描绘。
二、补充说明
-
矿物颜料 :如赭石、朱砂、石青、花青等,色彩鲜艳且稳定性高,但需注意毒性(如朱砂含汞)。
-
植物颜料 :如藤黄、胭脂,色彩较柔和,但易褪色,现多用合成色素替代。
-
调色方法 :传统国画调色注重色彩层次,如用赭石表现土黄、用藤黄叠加表现深绿等。
国画十二色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至今仍被广泛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