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路走向与关键节点
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发,经河北围场、承德、天津蓟州区,向南穿越山东临沂、江苏连云港、扬州,最终抵达安徽黄山。其中江苏段最长,连云港段约153公里,淮安段94.1公里,扬州段118.8公里,常州金坛段39.52公里(双向六车道),形成密集的跨省路网。 -
区域经济与战略意义
作为《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0年)》新增国道,233国道串联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三大经济区,促进沿线工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例如内蒙古段(经棚至桦木沟)投资12.26亿元,打通蒙东对接京津冀的“瓶颈路”;江苏段升级原省道为国道,强化省际物流效率。 -
技术标准与建设进展
全线以一级/二级公路为主,局部城镇段加宽至41.5米(如常州先导段)。内蒙古、河北部分路段仍在建设中,其余省份基本建成。江苏溧阳段由原241省道改造,金坛段2016年完工,体现路网整合与升级趋势。
233国道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连接线,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黄金通道”。未来全线贯通后,将进一步优化南北交通格局,助力沿线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