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横切巫山山脉形成的峡谷群,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是长江上游水力资源最富集、景观最壮丽的河段之一。
-
地理位置与范围
三峡狭义上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广义上涵盖重庆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上游江段。其核心区域(小三峡)完全位于长江上游范围内,而长江上游的界定终点正是宜昌南津关,与三峡东端终点重合。 -
地质与地貌特征
三峡因长江强烈下切巫山山脉形成,两岸崖壁高耸,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落差大、水流湍急,是典型的上游峡谷地貌。其形成过程体现了长江上游地壳抬升与河流侵蚀的相互作用。 -
水文与生态意义
三峡河段水能资源占长江上游的核心部分,三峡大坝与葛洲坝均依托于此。库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
文化与旅游价值
三峡自古为长江上游航运咽喉,瞿塘峡的夔门、巫峡的云雨奇观、西陵峡的险滩构成“山水画廊”,是长江上游人文与自然景观的集中体现。
总结:三峡不仅是长江上游的地理标志,更是其能源、生态与文化的缩影。游览三峡时,可结合上游干支流(如大宁河小三峡)进一步探索长江上游的多样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