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称为“徽京”是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如下:
-
历史渊源与行政关联
明清时期南京长期作为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上海)首府,行政上统辖安徽部分地区。清朝分省后,安徽巡抚府仍设南京,科举考试等文化活动延续,形成“精神省会”地位。
-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南京位于江苏西南部,三面被安徽滁州、马鞍山、宣城环绕,与安徽城市距离更近(如马鞍山仅62公里),而与江苏其他城市(如镇江、扬州)距离较远,形成独特的地缘优势。
-
经济与文化辐射力
南京经济实力在省内相对较弱,但对安徽城市(如马鞍山、芜湖、滁州)的辐射力较强。安徽皖东、皖中地区语言相近,文化受南京影响显著,形成跨省经济文化联系。
-
民间情感与戏称形成
部分安徽人因南京历史地位(如“南都”)和现实联系,调侃其“徽京”身份,既表达对南京的认同,也反映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心理落差。
“徽京”是南京历史积淀、地理区位、经济文化影响及民间情感的集中体现,既非官方称谓,也非贬义标签,而是区域互动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