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塌陷区搬迁安置以政府主导、企业担责、集中安置为核心原则,补偿标准透明化、新村建设统筹化、后续保障长效化为关键措施。具体流程包括搬迁规划批复、人口与财产核查、协议签订、新村选址建设及搬迁入住,确保居民生活生产平稳过渡。
-
搬迁程序规范有序
由煤炭企业制定搬迁计划并报市级政府批准,县级政府发布公告明确塌陷范围、补偿标准及禁止建设要求。核查小组核定搬迁人口及财产,公示后签订协议。新村选址需符合土地规划,优先选择无煤稳定区域,面积不超过旧村址,宅基地按地方标准执行。 -
补偿标准细化分类
房屋补偿按人口计算(如人均33平方米×1230元/平方米),综合调节费为补偿费的30%,公建费用占25%。每户获搬迁费1200元(每增1人加300元),另含青苗补偿、土地复垦等。非搬迁建筑损坏按损坏等级补偿(小修≤15%,大修≤40%)。 -
安置方式灵活多样
集中统建为主,鼓励货币化安置。安徽淮南推行“虚拟实物(购房券)安置”,亳州涡阳提供异地小区或对应小区实物安置,人均40平方米(政府承担25平方米,成本价购15平方米)。新村配套由企业承担,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
监督与争议解决机制
补偿结果三榜公示,争议可申请二次鉴定(费用依结果承担)。土地复垦由企业或村委会负责,县级部门监督。搬迁协议资金3个月内拨付30%,余款开工后3月内付清,确保1-2年内完成搬迁。
煤矿塌陷区搬迁需平衡民生与企业责任,动态跟踪人口变化、强化复垦监管、优化安置点产业配套是提升长期稳定性的重点。居民应关注公告细节,积极参与核查流程以保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