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光伏新能源政策迎来重大变革,核心聚焦市场化交易、分布式光伏分类管理及技术升级三大方向。新政策以6月1日为界实行“新老划断”,增量项目电价全面由市场竞争形成,分布式光伏细化四类管理模式,同时强制要求新建项目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智能运维标准,推动行业从补贴依赖转向高质量发展。
市场化电价机制重塑行业逻辑。根据136号文件,2025年6月1日后投建的光伏项目上网电价全部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午间低电价时段收益承压,但晚高峰电价波动可能带来新机遇。例如山东现货市场曾出现0.05元/度的极端低价,而配备跟踪支架的项目通过调整发电时段可提升收益15%-20%。存量项目仍执行原政策,但需逐步改造以满足电网调度要求。
分布式光伏管理精细化。户用项目允许6MW以下全额上网,工商业项目强制自发自用,余电部分需参与市场竞价。政策明确禁止屋顶资源垄断,保护农户权益,农村分布式光伏通过“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加速推广,如云南永仁县“光伏+农业”模式带动农户年增收超万元。新建分布式项目需同步配储10%-20%,浙江等地通过“光伏+储能”将自发自用比例提升至90%。
技术升级与消纳能力成硬指标。钙钛矿电池量产效率突破31%,N型组件市场份额达79%,推动度电成本降至0.25元以下。政策要求新建项目必须支持远程调控,山东、湖南等地将配储和智能调度作为并网前置条件。电网消纳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如广东工业园区通过“光储充”微电网实现90%电力自给。
光伏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企业需关注区域电价政策、技术融合及绿电交易等新机遇。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将加速行业整合,具备技术穿透力和运营灵活性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