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充电桩的收费方式主要基于电量、时间、功率或混合模式,并受地区电价、运营商策略及峰谷时段影响。主流按电量收费约-元/千瓦时,200公里续航车型充满电费用约-元;部分场景采用时间计费或会员制,而低谷时段(如夜间)充电可节省30%以上成本。
- 按电量收费:最常见的方式,直接关联实际充电量。商用快充桩单价通常元/千瓦时,家用慢充则按居民阶梯电价约元/千瓦时。例如,31千瓦时电池充满电费用分别为元和元。
- 时间计费:以小时为单位,适合无法精确计量电量的场景,但可能因车型充电效率差异导致费用预估不准。
- 峰谷电价:高峰时段(如早8点至午12点)电价较高,低谷(夜12点至早8点)低至元/千瓦时,合理规划时段可显著降低成本。
- 服务费与附加成本:除基础电费外,运营商可能收取-元/千瓦时服务费,部分场所叠加停车费,总价可达元/千瓦时。
- 特殊政策与优惠:部分运营商提供免费充电、会员折扣或包月套餐,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多执行大工业电价,费用公开透明。
选择充电桩时,建议优先比较运营商定价、利用低谷时段充电,并关注地方优惠政策。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未来充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