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股份作为法定代表人时,法律风险主要涉及代持协议效力、股东权益保护、债务责任及税务问题。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代持协议效力风险
-
协议无效情形
若代持目的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如规避外资准入、公务员经商限制、上市公司股东适格性要求),协议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导致实际出资人丧失股权权益。
-
举证困难
代持关系需通过书面协议、出资凭证、分红记录等证据链证明,否则可能被认定为借贷或赠与关系,实际出资人权益难以主张。
二、股东权益保护风险
-
擅自处分股权
代持人可能未经同意转让、质押股权,善意第三人可依据商事外观主义合法取得股权,实际出资人仅能追究代持人违约责任。
-
利益冲突
代持人可能截留分红款、滥用表决权(如恶意稀释股权),实际出资人难以直接干预,需通过诉讼追偿。
三、债务责任风险
-
连带责任
若代持人因个人债务导致股权被查封、拍卖,或因继承、离婚等纠纷使股权被分割,实际出资人可能因“实际控制人”身份被追责。
-
出资瑕疵责任
若公司注册资本未实缴,代持人未履行出资义务,实际出资人可能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四、税务风险
-
双重征税问题
代持股权解除时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股权转让,需缴纳所得税(税率20%)及印花税(0.05%),实际出资人可能面临补税风险。
-
显名成本激增
代持人转为实际股东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可能需承担显名成本(如工商变更费用)。
五、其他风险
-
继承纠纷
代持股权若被认定为代持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可能被分割;若代持人死亡,继承人可能主张继承股权。
-
身份显名障碍
实际出资人需通过其他股东同意才能显名股东,且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如决策参与受限)。
建议 :签订代持协议时,明确约定股权处置限制、收益分配机制及税费承担方式,优先通过书面协议和公证文件保障权益,并定期审查代持关系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