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是婚前由女方家庭准备的财物,通常在婚礼前或婚礼当天送至男方家,作为新娘的个人财产和婚后生活保障。 这一传统习俗从春秋时期延续至今,核心功能包括体现娘家实力、保障女儿地位和传递美好祝福。以下是关键要点:
-
时间节点与流程
嫁妆需在婚前筹备完毕,正式交接多在迎亲时或婚礼前一日。古代送嫁妆称为“发奁”,需由专人护送并公开陈列,以展示女方重视程度。现代简化流程后,嫁妆多随新娘入住新居时带入。 -
内容演变与社会意义
- 古代嫁妆涵盖生活用品(如八步床、妆盒)、象征性物品(子孙桶、凶服)甚至奴仆(陪嫁丫鬟),强调实用性与家族颜面。
- 现代嫁妆更侧重家电、首饰或现金,但部分地区仍保留传统物件(如红漆马桶),寓意早生贵子。
-
财产归属与女性权益
嫁妆自古属新娘私有财产,婆家无权支配。若婚姻破裂,女方可带回嫁妆。这一规则在封建时代为女性提供有限经济保障,现代法律进一步明确其个人属性。
如今,嫁妆虽保留仪式感,但过度攀比现象引发反思。合理规划嫁妆,既能延续文化传承,也能避免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