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补贴骗补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企业通过生产劣质"僵尸农机"、虚构交易、勾结官员等手段,将惠农政策变成"唐僧肉",仅江苏一地就曝出单款农机骗补550万元的案例。这些行为严重侵蚀国家财政资金,损害农民利益,亟需完善监管机制。
常见的骗补手法主要有三类:
- 生产伪劣农机套补:企业专门生产无法正常使用的低效农机(如卡机率高的施肥机),以远低于市场价提供给经销商,后者通过"免费送农户-回收补贴款"模式套利。河南某企业生产的施肥机被农户称为"僵尸农机",单台骗补金额达5000-7000元。
- 虚假交易骗补:经销商利用农户身份证冒名顶替,通过伪造购机合同、重复申报等方式骗取补贴。黑龙江宾县某经销商曾雇佣村民顶名购机,每户支付500元"好处费"后转卖农机,单笔补贴差额超万元。
- ****违规操作:部分地区存在"补贴审批-利益输送"链条,官员通过降低审核标准、伪造验收材料等方式为骗补企业提供便利。重庆某科技局原局长曾对申报项目"雁过拔毛"。
现行监管体系存在明显漏洞:
- 农机鉴定环节形式化,部分送检样品与实际销售产品质量不符
- 补贴发放后缺乏使用跟踪,导致"僵尸农机"长期未被发现
- 地方补贴政策不透明,同一机型在不同地区补贴差额可达2000元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农机质量追溯系统、实行"补贴-使用"双向核查机制、公开补贴发放全流程数据等。农民需警惕"免费农机"陷阱,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向农业农村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