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蓄洪区最新规划以防洪能力提升、生态修复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多元发展、智慧化管理体系构建为核心,通过工程改造与生态经济融合,推动蓄洪区从单一防洪向安全、生态、民生协同发展转型。
-
防洪工程全面升级
重点实施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及排涝设施建设,如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整治工程,新建20余座排涝灌溉建筑物,主河道泄洪断面扩大30%,蓄水能力显著增强。蚌埠“靓淮河”工程通过切滩拓槽,枯水季河道宽度从200米增至500米,滨河交通网络同步优化,形成跨河发展新格局。 -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阜南蒙洼蓄洪区依托水资源优势,推广水生蔬菜种植4.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2.75万亩,并发展杞柳种植(年产值106亿元)及芡实深加工产业,带动就业超2000人。蚌埠则将淮河文化融入景观建设,打造铁路公园、宝兴面粉厂等文旅地标,结合马拉松、骑行活动激活生态旅游潜力。 -
智慧化管理与居民保障
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洪涝风险;庄台改造消除“脏乱差”,完善污水处理和公共设施,保留历史特色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阜南红亮箱包等企业通过品牌化运营,为返乡人员提供月均3300元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蚌埠滨河南路等交通项目则优化跨河通勤,促进南北城区均衡发展。
蓄洪区规划正从“被动防洪”转向“主动治理”,建议公众关注官方发布的防汛指南,支持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共同守护淮河安澜与生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