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的古代名人以管仲、欧阳修、苏轼、刘锜等为代表,他们或为政坛名相,或为文坛巨匠,或为抗金名将,共同铸就了阜阳“颍淮善郡”的千年文脉。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欧阳修归隐颍州西湖留下传世词章,苏轼在此治水吟诗,刘锜“顺昌大捷”保家卫国,这些历史人物至今仍是阜阳的文化符号。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被誉为“华夏第一相”。他出身颍上(今属阜阳),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策略,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治国思想与“管鲍之交”的典故至今影响深远。欧阳修与阜阳的渊源极深,他晚年定居颍州西湖,创作《采桑子》十首赞美西湖风光,其中“轻舟短棹西湖好”成为千古名句。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任颍州知州,疏浚西湖并写下“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并提。南宋名将刘锜在绍兴十年(1140年)于顺昌(今阜阳)以少胜多击败金兀术,“枕头馍”的传说便源于此战。战国楚考烈王曾迁都阜阳太和县,东汉名臣范滂、元代状元李黼等也出自阜阳。
阜阳的古代名人群体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既有管仲的治国智慧,又有欧苏的文学造诣,还有刘锜的军事才能。他们的故事与阜阳的剪纸、花鼓灯等非遗文化共同构成城市底蕴。如今,复建的颍州西湖、刘公祠等景点仍可追寻这些历史人物的足迹,而“枕头馍”等美食更将英雄传说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