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刘和平案件是中国官场史上最荒诞的骗局之一:一名刑满释放人员通过伪造档案、冒充中央官员,竟成功担任柳州市委副书记长达一年, 其以铁腕手段整顿官场作风、整治公车占道等行为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却因“政绩过于突出”暴露身份,被判刑20年。案件折射出90年代干部审查漏洞与官场生态的复杂性,至今仍是真假官员话题的经典案例。
刘和平的骗局始于精心伪造的身份包装。1990年,他冒充沈阳军区干部结识解放军总参管理局局长,谎称档案丢失,伪造全套副局级军官档案,后通过广西某副主席将档案转入电子工业部,再经两名中组部官员推荐,于1995年空降柳州任市委副书记。年仅34岁的“京官”背景神秘,当地官员误以为他是“红二代镀金”,对其敬畏有加。
任职期间,刘和平以反常规手段树立权威。他打破官场潜规则,在选举中抢先一把手投票;要求干部背诵**,严惩迟到者;最轰动的是整治柳州迎宾馆公车占道——连市委书记的车牌也敢摘,责令写检讨取回。这些看似“整顿吏治”的举动,实为巩固其虚假权威的手段,却意外获得民众拥戴,甚至被称为“刘青天”。
骗局败露源于一场阴差阳错的“留任推荐”。1996年挂职期满后,柳州官员因其“政绩突出”向中央领导申请留任,结果档案审查发现其真实身份为80年代诈骗犯,曾判刑两年。调查显示,他任职期间骗取柳州市驻京办60万元、企业资金30万元。讽刺的是,被他摘车牌的原市委书记刘知炳和被骗的驻京办主任黄树光,后来均因贪腐入狱。
此案暴露了90年代干部任用程序的重大漏洞:仅凭电话介绍和伪造文件就能空降要职。尽管刘和平最终伏法,但民间对其评价两极——官员视之为“柳州耻辱”,部分民众却认为“真假不重要,能办实事就行”。这场闹剧警示权力监督的重要性,也为中国官场生态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