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分为 五个等级 ,从一级到五级防护水平逐级提升,具体划分依据为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潜在危害程度。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等级划分标准
-
一级(自主保护级)
-
适用场景:小型企业、中小学、乡镇信息系统等。
-
影响范围:仅损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不影响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
-
要求:无需备案,自主保护。
-
-
二级(指导保护级)
-
适用场景:县级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机关及企业非敏感系统。
-
影响范围:严重损害公民权益,或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一般损害,不涉及国家安全。
-
要求:需备案,建议每2年测评一次。
-
-
三级(监督保护级)
-
适用场景:地市级以上机关、企业核心信息系统,涉及工作秘密或敏感数据。
-
影响范围: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
要求:每年测评一次,接受公安机关监督。
-
-
四级(强制保护级)
-
适用场景:电力、电信、银行等核心领域系统。
-
影响范围: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
要求:严格安全措施,定期审计和风险评估。
-
-
五级(专控保护级)
-
适用场景:国防指挥系统、核心军事系统等极端重要领域。
-
影响范围:对国家安全造成核心威胁。
-
要求:由国家专控部门实施严格管控。
-
二、等保2.0的“三重防护体系”
-
技术防护层 :边界防御、数据加密、威胁情报分析等。
-
管理防护层 :安全制度、人员管理、持续运维等。
-
物理防护层 :机房安全、电磁屏蔽等实体防护措施。
三、适用范围与备案要求
-
一级至三级系统需备案,四级及以上系统通常需政府监管。
-
不同等级的系统根据重要性采取不同测评周期(如一级无周期,三级每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