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政策解读主要围绕国家层面、地方实践及重点领域展开,核心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和体系完善,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一、国家层面政策
-
医保覆盖与教育体系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心理咨询和治疗纳入医保,重点服务“一老一小”群体。
-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95%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60%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点。
-
-
健康中国行动
- 2019-202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提出,各级学校需建立心理服务平台并配备教师,强化监测与干预机制。
二、地方实践与体系建设
-
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
成都市新都区通过构建覆盖医疗、基层及社会组织的三级网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防控+数字+服务”模式。
-
滨州市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
-
重点人群服务
- 针对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及老年人开展专项服务,如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职业筛查等。
三、服务能力与创新
-
专业人才与技术提升
-
推动医疗机构心理服务能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健康人才信息库。
-
推广统一社会心理援助热线(如96525),规范服务流程并拓展服务范围。
-
-
科普与危机干预
- 增加心理健康科普活动频次,依托线上平台普及知识;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抑郁症、老年痴呆列为试点项目。
四、政策保障
- 各地通过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实。例如营口市明确党政分工,成都市新都区建立督导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