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山东军区派出主力部队6万余人分四批挺进东北,成为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战场的中坚力量。海陆并进的战略转移、六个主力师的精锐构成、后续整编为东北野战军核心,是这一军事行动的关键亮点。
山东军区部队以海陆两路分批次进入东北。海路为主力,包括罗荣桓率领的军区机关、第2师、第3师、第5师一部及滨海支队等4万余人,从胶东龙口等港口渡海;陆路为辅,由梁兴初第1师、杨国夫第7师等2万人经山海关出关。这种多线并进的方式,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先例。
部队构成以六个主力师为核心。第1师(梁兴初)擅长攻坚,后发展为38军112师;第2师(罗华生)以奔袭见长,整编为38军113师;第3师(胡奇才)被誉为“暴风雨部队”,成为40军118师;第7师(杨国夫)整编为43军128师。这些部队均以战斗作风强悍著称,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表现突出。
山东军区部队与后续入东北的新四军第三师等合编,形成东北野战军主力。其中第1、2师组成第1纵队(38军),第3师编入第3纵队(40军),第5、6师组建第4纵队(41军),第7师则成为第6纵队(43军)骨干,从东北一路征战至海南岛。
山东军区部队挺进东北的战略行动,不仅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人力基础,更展现了中国***卓越的军事部署能力。这段历史至今仍被视作大规模兵力投送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