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八师团场主要分布在新疆石河子市及周边沙湾县、玛纳斯县、克拉玛依市境内,形成以天山北麓中段为核心的垦区网络,涵盖14个团场和1个总场,行政与生产单位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 其分布特点为:中心团场带动周边、团场名称多源自地理特征(如“下野地”“紫泥泉”),且部分团场经历史合并调整(如原145、146团合并为石河子总场)。
-
地理范围与核心区域
农八师团场横跨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及克拉玛依市,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抵天山山区。核心分布区位于玛纳斯河沿岸,如121团(炮台镇)、143团(花园镇)等,依托河流资源发展农业。西北部的136团(小拐镇)则深入克拉玛依市境内,体现垦区扩展的多样性。 -
团场分类与命名逻辑
团场分为中心团场(如121团、133团)和一般团场(如147团、152团),名称多反映地理或历史特征。例如:- 下野地镇(134团):源自垦荒时期地貌描述;
- 紫泥泉镇(151团):因当地泉水颜色得名。
部分团场经合并调整,如原122团并入121团,优化了管理效率。
-
历史沿革与开发背景
农八师团场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如1957年开发的143团(原二十三团)通过排水治碱将荒地变为良田。石河子总场由机耕农场与二十四团合并而成,体现了兵团“屯垦戍边”的机械化试验精神。 -
经济与生态布局
团场以农业为主,形成棉花、粮食等产业带,如142团(新安镇)的规模化种植区。北部团场(如150团)兼顾沙漠边缘生态治理,展现生产与环保并重的规划理念。
如需获取最新团场分布图,建议联系石河子市自然资源部门或访问兵团官网。 兵团团场的动态调整需以官方数据为准,部分历史名称可能已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