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读课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阅读期待,并教授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
一、激发阅读兴趣
-
利用封面与关联作品
通过展示书籍封面、插图或关联作者、经典作品,建立文本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例如,用《十万个为什么》的趣味目录引导学生想象“屋内旅行”。
-
设置悬念与问题
提出与文本矛盾冲突相关的问题(如“作者真的写了十万个答案吗?”),或通过故事片段引发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投入阅读。
二、建立书籍认知
-
基础信息介绍
简要说明作者背景、出版信息及书籍主题,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框架。例如,介绍米·伊林及其作品风格。
-
目录与内容预览
引导学生分析目录结构,预测章节内容,培养预读意识。如通过《中国古代寓言》的题目和插图梳理情节线索。
三、教授阅读策略
-
预测与提问技巧
-
预测 :基于标题、关键词或插图推测内容,如“愚公移山”可能涉及坚持与智慧。
-
提问 :围绕人物行为、情节发展设计问题,如“盲人摸象”中不同视角的合理性。
-
-
阅读方法指导
教授勾画重点、做批注等基础方法,帮助学生高效阅读。例如,通过语文书提示学习分段理解。
四、组织互动交流
-
分组讨论与分享
围绕预设问题(如“寓言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展开讨论,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发表观点,增强思维碰撞。
-
多样化活动设计
通过角色扮演、情节复述或创意插画等实践活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学生绘制《小英雄雨来》人物图谱。
五、延伸阅读规划
-
制定个性化计划
根据学生兴趣和阅读能力,指导制定分阶段阅读目标。如中高年级学生可自主安排每日阅读量。
-
推荐拓展资源
提供相关书籍或资料,如《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版,拓展知识视野。
总结 :导读课应注重趣味性与策略性结合,通过多感官刺激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从“想读”到“会读”,为整本书阅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