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疗补贴诈骗是真实存在的,主要通过虚假信息诱导受害者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以下是具体分析:
-
诈骗手段与特点
-
虚假政策诱导 :诈骗者冒充社保局、医保中心等机构,发送“医保补贴到账”“逾期失效”等紧急信息,制造紧迫感。
-
钓鱼链接与信息窃取 :通过短信附带的链接跳转至仿冒平台,要求填写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
制造虚假账户异常 :谎称账户存在风险,需立即验证或处理,迫使受害者操作。
-
-
官方声明与风险提示
-
多地医保局明确表示,当前并无此类补贴发放,要求市民通过官方网站、官方APP或电话(非“95”开头)核实信息。
-
例如,赣州市医疗保障局、崇仁县人民政府等均发布提醒,称收到相关短信可能涉嫌诈骗,切勿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
-
-
典型案例与损失
-
受害者因轻信“医保差额补贴”等话术,泄露银行账户导致资金损失,金额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
有案例显示,诈骗者通过虚假“保险”诱导受害者购买,损失数千元。
-
-
防范建议
-
不轻信陌生链接 :收到可疑短信立即删除,不点击任何链接或回复个人信息。
-
官方渠道核实 :通过医保局官网、官方APP或12345热线确认补贴信息。
-
保护个人信息 :不向非官方渠道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
-
总结 :居民医疗补贴诈骗以虚假政策为诱饵,手段多样且危害严重。市民需提高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因轻信诈骗造成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