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简称“第六师”)位于天山北麓东段,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横跨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和五家渠市三地,东西绵延500公里,南北宽40—200公里,总面积达7813.67平方公里。其师部驻五家渠市,南距乌鲁木齐仅32公里,是连接北疆与首府的重要枢纽。第六师以农牧业为基础,兼具丰富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交通网络,2024年GDP超200亿元,人口约34万,涵盖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
-
地理位置与范围
第六师东起中蒙边境的北塔山,西至玛纳斯河,南倚天山,北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呈片状散布于昌吉州、阿勒泰及五家渠市境内。核心区域包括14个农牧团场,如芳草湖农场、奇台农场等,涵盖平原、沙漠、山地等多种地貌,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屏障区。 -
历史沿革与行政变迁
第六师前身可追溯至1927年黄麻起义部队,历经红军、八路军、西北野战军等时期,1953年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更名为现名。1975年曾撤销建制,1982年恢复后逐步整合周边农场,形成现有规模。师部五家渠市于2004年建市,成为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
经济与交通优势
作为北疆经济重镇,第六师以棉花、粮食、甜菜种植为主,青格达湖等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交通建设加速推进,G335国道、S21阿乌高速等干线升级,五家渠—乌鲁木齐机场公路(2025年通车)将车程缩短至30分钟,兵地融合路网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
文化与生态特色
多民族聚居形成独特的文化交融,如哈萨克族牧场的传统民俗与兵团红色文化并存。垦区同时承担防风固沙生态功能,通过“四好农村路”等建设改善民生,推动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
总结:新疆第六师不仅是兵团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北疆地理、经济与文化的交汇点。其战略位置与持续升级的交通网络,正助力区域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